時間之窗是周期的一種應用方法,周期的使用,不同的學說和不同的技術分析工具都有不同的使用方法,波浪理論中應用的周期是以菲波納奇數例為基礎的,而江恩理論里面,周期的劃分和應用又有他獨特的界定。我們常說的時間之窗實際是波浪理論里面常用的菲波納奇數例,菲波納奇數例是一個最簡單的數字123為基本數列的,把這個簡單的數例的后兩位數字不斷相加, 1+2=3 2+3=5 3+5=8 5+8=13 8+13=21 13+21=34 21+34=55 34+55=89 55+89=144就可以得出菲波納奇數例3、5、8、13、21、34、55、89、144……以至無窮。
那這個數例有什么用處呢?我們在分析價格走勢時,都希望能提早發現走勢的拐點,也就是頂底,而實戰中,一些重要的頂對頂的時間、底對底的時間、頂對底的時間,底對頂的時間大都出現在這個數例的數字上,比如我們常看到一個價格走勢的頂對應前面的一個高點經常是34天55天,或者13周21周等等,或者一個趨勢從最低點啟動,在13周、21周、34周或者55周的地方趨勢結束。所以在一個趨勢的運行過程中,我們就會密切注意那些可能出現拐點的時間,一般就把那些容易出現拐點的地方稱作時間之窗,時間之窗基本上就成了菲波納奇數例的代名詞。
時間之窗的基本理論不難理解,但它的實戰應用卻有一定的技巧。
首先,時間之窗的周期分析是從屬于波浪理論里面的一種方法,波浪理論中的三要素形態、比例、周期其周期的分析要結合波浪形態來看,當價格走勢走到一個時間之窗附近,我們必須首先觀察走勢形態是否有頂底形態,如果波浪形態上有頂底的可能,那如果再有時間周期配合那出現頂底的概率就非常之大,但如果形態上沒有明顯的頂底形態特征,光有個時間之窗出現,不能完全作為判斷頂底的標準,因為波浪理論中形態、比例、周期的重要性是依次遞減的。
第二,時間之窗的周期原理并沒有硬性規定適用在那個時間等級的趨勢里面,那就是說,大到月線,小到5分鐘圖,我們都可以應用菲波納奇數例來尋找頂底,那我們到底以哪個為準呢,一般來講,大小周期要配合使用,因為大周期中會套小周期,它們其實并不矛盾,比如21天的周期,那正好是五周的周期,只不過是第五周的第一天上就是第21天上出現頂底的可能就更大一些罷了。所以在應用上,我們應該是先研究大的形態和大的時間周期,然后再用小周期找到價格趨勢可能出現反轉的具體時間。比如,本月是距離前一個高點的13個月,現在價格在上漲,那這個月可能會出現一個頂部,如果價格在下跌,那出現底部的可能就比較大,比如我們從大形態和大周期上看到本月月線可能要出現一個頂部,那具體是那一周呢那我們就要用周線推算,可以從上個高點推算下來,如果推到某一周是55周那,這周出現高點的可能性就較大,或者從13個月之前那個高點后面出現的一個最低點推算,看到這個月的哪一周是個重要的時間周期,找到具體那周是兩個大周期的交匯點,同時再從日線上找,看這周中的那一天與前面的短期內的走勢的高低點是個對應的周期點,這樣就可以基本判斷出來在那一天可能出現轉折點。
第三,使用時間之窗,要注意不要提前,最好滯后,比如這周是個重要的時間之窗,而且價格形態上有可能出現拐點,但如果我們周一就入場去找頂或者找底,那如果頂底出現這個周的周五,那你想想,五天的時間,價格變化會有多么大的變化,我們無法承受價格上的那么大誤差,今年6月初英鎊對日元的那個高點,我們本來推算出來它是對應前面最高價的21周的時間,但我們在周初就做了空單,結果被它反復折騰幾天,而且我在周五的策略里面還寫到了,再熬過今天英日的空單就沒事了,可恰恰是在周五晚上英日在消息刺激下瞬間打出205以上的高點,而且打掉我們止損就快速回落,結果那波行情我們錯過了一大段。所以,用時間周期推算某個地方可能出現頂底,那最好等待走勢出現恐慌盤后就可以基本確認頂底出現了,但如果沒有出現恐慌盤,那就要小心,因為任何一次比較大的頂底都不會很柔的出現的,在沒有出現恐慌盤之前提前做單,極有可能在恐慌盤出現時,被掃掉止損。如果一個重要的時間之窗上出現頂底后再進場操作,那就不會再出現掃掉止損回頭的問題,同時還可以以已經出現的頂底做止損點,相對操作難度就降低了。
第四,菲波納奇數例也可以幫助我們判斷一個局部調整形態結束的時間(因為大型調整本身就可以形成趨勢了),比如局部價格走勢出現調整,那它到底要調整多長時間呢,在研判調整形態的同時,我們可以用分時圖的時間周期去數,如21個小時,34個四小時等等,如果一個調整形態的落點正好出現在分時圖的一個小的時間之窗上,我們也可以把這個形態和時間的匯合點作為入市點。另外,有時候價格的調整是以盤整來完成的,那盤整的形態要持續多長時間才能突破呢?這也可以用小的時間之窗來推算,比如日線級別的小型盤整帶經常是盤整5天、8天或者13天。中級的調整時間大約是21天左右,這些都有助于我們尋找到比較好的入市時機。(南方財富網SOUTHMONEY.COM)
(責任編輯:張曉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