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已經中長期三線鼎立的成交量20、60、120天等周期關系排列分析,請看看底下圖表中的深藍色最細的那一條均量線,就是20日均量線,接下來是草綠色的60日均量線,還有較粗褐色的120日均量線,在過去多次的分析中使用這三條均量線加以推導說明,完整的解答了趨勢方向的發展問題。 如果要更加細膩的分析成交量的趨勢發展,可以將時間周期加長到240、480及720天周期的均量線,這樣可以更加完整與明顯的看出長期時間周期對指數的影響,這個部份的論斷會更加清晰,而且用目測立即可以清楚感受到。 先看120日均量線與240日均量線的關系,它與黑色240日的均量線所構成的交叉更說明趨勢發展的狀況,在1月25日因為縮量已經構成120與240日均量線同步死叉,說明這一天的縮量對這個均量線趨勢的壓力是如何的破壞與嚴重,不過當時市場還是認為低量是回調后的底部,的確當時成交量的持續萎縮構成的狀況就是如此,但經過一定時間的影響以后,趨勢結果更加明顯。 市場可能都沒有想到,原來240日均量線在1月22日已經出現一個1486億元的高點以后開始下跌,到目前的趨勢還是下跌,從1486億元下移到目前的1361億元。就比率而言只到91.59%顯然還有很大的下移空間,到目前為止趨勢的發展還是如此。 可以將240日均量線作為一漲一跌的趨勢說明嗎?絕對可以,因為它就是最好的證明,如果對比08年3月10日的240日均量線最高1330億元來看,顯然這個階段的量潮創出歷史的最高水平量,除了說明市場的狀況,也說明了市場的基礎關系,這些就是最實在的分析內容,可惜市場從來沒有人會如此做,也因為沒有人這樣做,我們做了,所以才成就了《麥氏理論》的分析,顯然一定要做別人不愿意做的事才可以成就最好的分析。 試問如果是基金機構的分析,是否應該將量潮的時間研究拉長來看呢?這樣就可以找到趨勢發展的方向;財政部在預測股市的稅收時必須先設定年度成交量,如果要求上漲就應該比較一年均量線與兩年均量線的關系后推估,這樣應該更有準確度,才可以知道有關股票的交易稅可以收入多少?有沒有這樣做不知道,不過《麥氏理論》做了,可以作為財政部的參考。 央行在估算股市投入的資金如果也如此做,應該會更加完整說明市場的發展狀況,也可以更清楚看到市場的發展模型。不過從我個人的經驗來看,應該不會如此應用才對,因為他們會非常不屑一看技術分析,他們也許還有更好的統計模式,也許根本不知道技術分析還有這一層關系,事實上本來就存在的事實,只是如何使用工具而已。 將技術分析上升到基本面使用的高度,不是夸大技術圖表的功能,而是說明其實工具本身就是提供給我們進一步細心分析很重要的基礎,如果基本面研究者知道《麥氏理論》研究成交量竟然到這樣的地步,估計他們就不會看輕技術分析,才不會將技術分析視為“雕蟲小技”、“不足掛齒”的一個小小雜耍而已,其實量潮分析可以很深入,也可以時刻的模擬說明,只是很多人不懂而已。因為《麥氏理論》如此使用,也提升了技術分析的領域及視野,這些都是我們的福氣。 請對比4月26日當時20日均量線反彈后越過120日均量線出現1412億元高點后開始下跌,如果加上一條240提均量線來應用,就可以清晰的看出當時反彈的高度條件與形態 再看看底下藍色較粗的那條線,是480日均量線,就是2年均量線,很不辛的是,一個長達兩年周期的均量線今日在6月22日也開始下跌,而且已經下跌兩天了,如果計算它的時間系數,那么21.91天以后就是另一個轉變,而構成這個轉變又是大的結構與趨勢的變化,這個說明了量潮的轉變開始啦! 如果依據480日均量線的狀況分析,一個增量推動上漲的狀況與縮量以后形成助跌的狀況對比,立馬可以看到漲與跌之間的變化,也可以立馬判斷多與空的分野,這個就是量潮的魅力呀! 依據480日均量線在09年3月是1017億元來看,顯然大量的狀況說明的變化平衡就在這里。請比較一下這樣的局面,結果是什么呢?縮量已經構成明顯的的跌勢啦! |
(責任編輯:張元緣) |
延伸閱讀
|
||||||||||
|
要聞導讀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