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卡的分類來講,日常所用的銀行卡屬于磁卡,并不是安全性更高的IC卡。
下面從幾方面對銀行卡進行一定基本的介紹:
一.銀行卡尺寸標準
寬度 85.72mm----85.47mm /高度 54.03mm----53.92mm /厚度 0.76±0.08mm /卡片四角圓角半徑 3.18mm /一般講卡的尺寸為 85.5 X 54 X 0.76mm
二.銀行卡的物理結構
一般而言,應用于銀行系統的銀行卡上的磁帶有3個磁道,分別為磁道1,磁道2及磁道3。每個磁道都記錄著不同的信息,這些信息有著不同的應用。此外,也有一些應用系統的磁卡只使用了兩個磁道,甚至只有一個磁道。根據具體情況,可以使用全部的三個磁道或是二個或一個磁道。
磁道1,2,3 的每個磁道寬度相同,大約在2.80mm左右,用于存放用戶的數據信息;相鄰兩個磁道約有0.05mm的間隙,用于區分相鄰的兩個磁道;整個磁帶寬度在10.29毫米左右(如果是應用3個磁道的磁卡),或是在6.35 毫米左右(如果是應用2個磁道的磁卡)。如果對磁卡上磁道1(或磁道2 或磁道3)進行數據編碼時,其數據在磁帶上的物理位置偏高或偏低了哪怕幾個毫米,則這些已編碼的數據信息偏移到了另外的磁道上了。實際上用戶所接觸看到的銀行卡上的磁帶寬度會加寬1~2mm 左右,磁帶總寬度在12~13mm 之間。
在磁帶上,記錄3個有效磁道數據的起始數據位置和終結數據位置不是在磁帶的邊緣,而是在磁帶邊緣向內縮減約7.44mm為起始數據位置;在磁帶邊緣向內縮減約6.93mm為終止數據位置;這些標準是為了有效保護銀行卡上的數據不易被丟失。因為銀行卡邊緣上的磁記錄數據很容易因物理磨損而被破壞。
三.銀行卡的數據結構
銀行卡上的3個磁道一般都是使用“位”(bit)方式來編碼的。根據數據所在的磁道不同,5 個bit或7個bit 組成一個字節。
磁道1:記錄密度為210BPI;可以記錄0~9 數字及A~Z 字母等;總共可以記錄多達79 個數字或字符(包含起始結束符和校驗符);每個字符(一個字節)由7個bit 組成。由于磁道1上的信息不僅可以用數字0~9 來表示,還能用字母A~Z 來表示信息,因此磁道1 上信息一般記錄了銀行卡的使用類型、范圍等一些“標記”性、“說明”性的信息。例如銀行卡中,磁道1 記錄了用戶的姓名,卡的有效使用期限以及其他的一些“標記”信息。
磁道2:記錄密度為75BPI;可以記錄0~9 數字,不能記錄A~Z 字符;總共可以記錄多達40個數字(包含起始結束符和校驗符);每個數據(一個字節)由5 個bit 組成。
磁道3:記錄密度為210BPI;可以記錄0~9 數字,不能記錄A~Z 字母;總共可以記錄多達107 個數字或字符(包含起始結束符和校驗符);每個字符(一個字節)由5 個bit 組成。由于磁道2 和3 上的信息只能用數字0~9 等來表示,不能用字母A~Z 來表示信息,因此在銀行用卡中,磁道2,3 一般用以記錄用戶的帳戶信息、款項信息等等,當然還有一些銀行所要求的特殊信息等。現在,你就知道原來銀行卡是以磁條來進行信息存儲的,因磁條的存儲量非常小,不能進行很高的加密設計,讀取銀行卡的信息就簡單多了,使用特定的讀卡器就可以輕松地將那幾百k的信息讀完。而且不要誤以為銀行卡有多安全,其實跟一般辦的帶磁條的會員卡vip卡沒有什么區別,主要是磁道的條數要一樣多就是。而銀行卡主要就是CVV的加密技術保護級別比較高,而現在使用CVV破解軟件就可成功將其破解。
四.銀行卡記錄原理
記錄磁頭由內有空隙的環形鐵芯和繞在鐵芯上的線圖構成。銀行卡是由一定材料的片基和均勻地涂布在片基上面的微粒磁性材料制成的。在記錄時,銀行卡的磁性面以一定的速度移動,或記錄磁頭以一定的速度移動,并分別和記錄磁頭的空隙或磁性面相接觸。磁頭的線圈一旦通上電流,空隙處就產生與電流成比例的磁場,于是卡與空隙接觸部分的磁性體就被磁化。如果記錄信號電流隨時間而變化,則當銀行卡上的磁性體通過空隙時(因為銀行卡或磁頭是移動的),便隨著電流的變化而不同程度地被磁化。銀行卡被磁化之后,離開空隙的銀行卡磁性層就留下相應于電流變化的剩磁……
(責任編輯:劉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