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家互聯網險企去年虧損放大 光環背后無渠道主動權、缺核心競爭力(2)
2019-05-10 16:38 藍鯨財經
前五大險種均陷虧損,產品競爭激烈定價臨“底線”
對于互聯險企的虧損狀態,業內也在某種程度上達成共識,包括設立時間短、前期投入大、成本難以均攤等,而揭開這層“面紗”的背后,互聯網保險公司的發展,是否又盡如人意?
先聚焦主要業務。根據藍鯨保險梳理情況來看,4家互聯網保險公司保費收入前五大險種全數陷入虧損,無一幸免。
細化來看,健康險穩坐互聯網保險公司第一大險種的交椅。正是憑借低保費、高保額、線上購買便捷的短期健康險業務,互聯網險企得以快速拉升業務規模。
其余主要險種,4家險企則各有發力方向。依托股東方的優勢資源,眾安在線的保證保險、意外傷害險等險種均取得較可觀的保費收入,分別達到22.68億元、22億元;泰康在線、安心財險的二三大險種為均為意外險、車險;易安財險則避開較易導致虧損的車險業務,選擇意外傷害險及家財險“下功夫”,保費收入分別為5.54億元、1.01億元。
“目前互聯網保險做的都是可能發生也可能不發生的概率性業務,在健康險、意外險等險種發力也很好理解,這類產品設計好之后,不需要通過人力銷售”,郝演蘇指出,“從件數來看,健康險及意外險件數高,件均保費低,車險件均保費高但件數少”。
事實上,以上險種除了與互聯網渠道存在天然適配性外,也自有特征,例如標準化、低黏性、高頻短期,而產品的高度可復制性,也給互聯網險企帶來二次獲客成本,推高綜合成本率。
“產品競爭激烈,部分產品的定價已經達到‘地板價’”,徐昱琛說道,“大家都想打造‘爆款’產品,但并沒有解決消費者的本質需求”。在其看來,互聯網更多充當“加速器”的作用,解決信息不對稱、提高效率,“但基本功不到位的話,只能增加虧損”。
此外,互聯網險企和保險消費者之間也時有“摩擦”,例如保險產品存在銷售告知不充分或有歧義、理賠條件不合理、拒賠理由不充分、捆綁銷售保險產品、未經同意自動續保等問題,被消費者一一投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