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理財不再“保本”怎么樣,如何才能保證本金?(2)
2020-01-16 16:40 互聯網
在近些年興起了一種新型理財,雖然為中等風險等級,但也會被標有“保本”字樣。這就將“保本”升高至了中等風險等級,就是結構性存款理財。一些金融機構為了更好的銷售中等風險等級的理財,也使用起了“保本”字樣宣傳。當然,因為產品的風險系數高,出現過幾起“保本”變成“不保本”的案例。
這類產品,不管是從實際風險還是“保本”情況,都遠不如低風險、中低風險等級的理財產品。所謂的結構性存款,絕大多數是以存款的方式儲蓄在其他年化收益率更高的經濟體,這本是一件實現擴大利息收入的事情,但需要承擔匯率風險。還有一種則是提前支取利息進而進行高風險市場投資,博取更大盈利,也是存在一定的風險。
“魚目混珠”,金融理財市場逐漸演變成為“保本”的好銷售,“非保本”的難銷售的局面。而在此局面下,一些銷售手段的利用,“非保本”也就成了“保本”,存在很大的誤導性。
從概率上講,低風險、中低風險等級的理財產品確實是“保本”。但是,從某種角度講,任何的理財都不具有絕對保本型。所以,前幾年一紙公告也杜絕再以“保本”字樣宣傳理財產品。銀行理財也就不再“保本”。
“保本”與“非保本”,實際上就是宣傳的字樣、手段,實際上還是要看產品的風險。低風險等級的理財產品,可以理解為“保本”,就算是沒有標有“保本”字樣,承擔本金虧損的風險實則是很低的,可以忽略不計。這是因為其投資渠道所決定的。中低風險等級理財產品的風險系數雖然高于低風險等級,但風險性也是很低,一般不會出現本金虧損的情況。
對于中等風險、中高風險以及高風險等級的理財產品,就算是標有“保本”,實則風險性也是較高。中等風險的理財產品,風險性雖然適中,但也有本金虧損的風險,就好比外匯儲蓄的結構性存款,需要承擔匯率波動的風險。其他經濟體的年化利率為8%,而期間外匯波動為10%,實際上還虧了2%,也是具有一定的風險。
中高風險、高風險等級,這兩類產品的風險系數均是很高,一般市場中也不會將這兩類標有“保本”字樣。
所以,理財要想“保本”,就需要學會辨別理財產品的風險等級以及投資渠道,只有風險等級低、投資渠道風險低,才能做到本金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