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和小龐都在一所中心小學任教,平常兩個人形影不離,是非常要好的朋友。
幾年前,小崔到一家銀行辦理取款業務,接觸到了基金,就趕緊將這一信息毫無保留地告訴了小龐。受小崔的影響,兩個人都在2005年年底購買了一只股票型基金。據專家講,基金是一種長期投資產品,加上2006年的證券市場行情,小崔和小龐兩個人都同時認定基金產品投資會獲得理想的收益,于是就一直持基沒動。
經過2006年一年,兩個人購買的基金產品的確比較爭氣,基金經理交出了令兩人非常滿意的答卷。盡管當時是在同一時間、同一地點、購買的是同等份額的基金產品。但是兩個人在2006年底查看自己的基金產品賬戶時,卻出現了不同的投資收益。
究竟原因何在?兩個人都感到百思不得其解。后來,經過仔細分析賬戶,才發現,小崔和小龐兩個人總資產差異的原因是因為持有基金份額不同、現金持有量也不同。這就很奇怪了。當初明明兩個人投入一樣,也做的是同樣的操作。
究竟是哪方面出現問題了呢?小崔小龐疑惑不解。對于兩位剛剛接觸基金產品的投資新手來講,出現這樣的“小插曲”并不奇怪。
“在開戶環節上找問題。因為賬戶是沒有變動的,更沒有辦理過基金申購與贖回,而轉入和轉出資金就更沒有發生了。”聰明而又機靈的小龐分析道。
“對,把你和我的基金開戶單找出來對比一下,不就知道了。因為只有出現填寫上的不同。”小崔說道。“對,你的分析有一定道理,那就抓緊時間找一找。”小龐說道。
于是,兩個人翻箱倒柜,找出了自己存放的開戶單。經過逐項核對,終于發現了其中的問題。就是一個不經意的“√紅利再投資”,才弄出這么一個故事來。
盡管這是一個“意外”,但卻驚醒了兩位投資者,并帶來了對基金產品投資的正確理解和認識,更是明白了采取不同的基金投資收益方式,帶來的資本增值的機會不同。
其實,采取紅利再投資方式的基金收益分配方式,有著非比尋常的意義。它能夠有效地增加資本的復利效應,且能夠高效利用資金,避免再投資的成本。可以說,財富的積累是一個不斷增值的過程,而不是逐步增加消費,縮小投資的過程。尤其是采取現金分紅的投資者,常常會因為耐不住基金投資的“性子”,而選擇將現金分紅資金轉出后消費,但最后的投資結果可想而知。尤其是逐步贖回以應對消費,只能使基金產品投資的份額不斷減少,是非常不利于積累長期投資資本的。
生財需要在財富增加和消耗速度上有充分的考慮,尤其是要注意增加財富,而減少財富損耗。基金產品投資的過程,就是一個“滾雪球”的過程。對于基金產品而言,在合適的環境條件下,只有不斷地增加基金份額,才能夠在長期投資中獲得更多投資上的主動權,這或許就是基金產品投資的真正魅力所在。可以說,選擇了紅利再投資,在一個不斷上漲的證券市場環境下,持基才是有價值的,更是基金產品投資的明智之舉。
(南方財富網基金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