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自中國的梅,差一點就成了日本國花
2024-12-20 16:24 互聯(lián)網(wǎng)
中國的梅文化源遠流長,梅花在中國文化中的地位絲毫不遜色于“國花”牡丹。在中國文學史和繪畫史上涌現(xiàn)出一大批優(yōu)秀的梅花詩詞文賦和梅花繪畫。在梅花盛開時節(jié),古人往往以梅抒情、喻人,以“梅”見天地、見自然、見人見己。隨著中外交往的增多,中國的梅文化也傳播到周邊國家,其中尤以日本為盛。
唐代的成都和杭州形成了若干有代表性的梅園、梅林。詠梅詩在唐代也已經(jīng)出現(xiàn)得比較頻繁,幾位耳熟能詳?shù)拇笤娙藥缀醵紡牟煌嵌让鑼戇^梅花。如白居易的《酬劉和州戲贈》中寫道:“池邊新種七株梅,欲到花時點檢來。莫怕長洲桃李妒,今年好為使君開。”杜牧的《梅》云“輕盈照溪水,掩斂下瑤臺。妒雪聊相比,欺春不逐來。偶同佳客見,似為凍醪開。若在秦樓畔,堪為弄玉媒。”不過由于唐人更偏愛牡丹,因此對于梅花的欣賞便不及宋人。牡丹素來被認為是“花之富貴者”,其雍容華貴的姿態(tài)正符合唐代萬國來朝的盛況。相比之下,宋代的審美偏向素雅清秀,點點寒梅可謂正合宋人心意。
宋代是中國梅文化的全面鼎盛時期,在欣賞梅花、梅樹的同時,宋人通過對其生長習性的比附,給予了梅無比高尚的人格品質(zhì)。說起宋人對梅花的喜愛,耳林和靖的那首《山園小梅》(其一)最為有名:
眾芳搖落獨暄妍,占盡風情向小園。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須檀板共金樽。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成為歷代詠梅詩的典范,“梅”“水”“月”等意象共同描繪了一幅美麗圖畫。王安石的《梅花》詩:“墻角數(shù)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更是千古流傳。宋人文人對梅花的喜愛達到了極致,林逋的“梅妻鶴子”典故以梅為妻以鶴為子,超出了梅花作為植物的本真特質(zhì),賦予了梅花更多的人文意象。“梅”與“美”同音,宋代文人也常把梅樹比作美人。
除了比作美人,宋人也喜歡將梅樹比作仙人和高士(林雁:《從人化的全面性談梅文化》,《北京林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4期,第10頁),梅花凌寒的傲氣和傲骨與中國人的“梅花精神”相吻合。靖康之變,金滅北宋,趙宋王朝被迫南遷至杭州,在危亡時刻,有岳飛、文天祥等冒死抵御外辱、勇敢保衛(wèi)河山。也有有忠貞之士拒絕敵方高官厚祿,選擇歸隱山野。于是梅花“冰美人”成為南宋文人眼中不畏霜雪的斗士形象,其高潔的品性為人敬仰和欽佩。這愛國詩人陸游的《卜算子·詠梅》就是對梅花的高聲詠唱:
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
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人們贊梅、詠梅、寫梅、畫梅,梅花也成為人們種植和欣賞的重要花卉,南宋范成大所著的《梅譜》(也稱《范村梅譜》)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關(guān)于梅花園藝品種的專題譜錄,其中詳細討論了十二種梅花的特性,記載了世界上第一座梅花品種園,對后世海內(nèi)外的梅花研究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
梅花傳入日本大約在唐代中期前后,彼時中日交流頻繁,日本官方派遣大量遣唐使來往于中日兩地,梅花也就借此機會漂洋過海去往異國他鄉(xiāng)(塚本洋太郎:《園藝植物大事典》,東京:小學館,1988年,第288-289頁)。日本文獻對梅花最早的記載是在漢詩文集《懷風藻》中,有“春日賞鶯梅”的詩句。在稍晚的日本詩歌總集《萬葉集》中,詠梅詩高達118首,而關(guān)于后來成為日本國花櫻花的詩僅僅42首,日本人對梅花的鐘愛可見一斑(吳滌新:《梅文化在日本的傳承》,《北京林業(yè)大學學報》1995年9月增刊1,第8頁)。日本在不同時令都有特定的“花祭”,其中二月底正是“梅花祭”,每當這時,全國的民眾都會相聚于各地的天滿宮神社賞梅游玩。
這沿襲了中國正月祭梅花花神的習俗,中國十二月令花神中正月的月令花是梅花,花神為魏晉南北朝時期痛斥叛臣的壽陽公主。梅花就作為花神代表,代表了一年初始的“正月”,日本實行公歷紀年紀月的二月恰與中國的正月在時間上相差無幾。正月梅花花神壽陽公主有一個美麗的傳說,《太平御覽》中有記載,南朝宋武帝劉裕的女兒壽陽公主曾仰臥于含章殿下。當時正值梅花盛開,微風一吹,梅花片片飛落。有幾瓣正好落在公主的額上,拂之不去,經(jīng)三日洗之乃落,在公主額上留下了斑斑梅花痕,襯得她更加嫵媚動人,宮女們紛紛效仿。傳說壽陽公主額頭上的壽“梅花印”是梅花精靈變成的,于是壽陽公主也就成了梅花的花神代表。這件軼事在史書上只有寥寥數(shù)語,但“梅花妝”作為時尚妝容,一直到唐五代都非常流行,甚至北宋歐陽修也寫出了“清晨簾幕卷輕霜,呵手試梅妝”的詞句。然而梅花不常有,人們就用紙剪成花瓣形貼于額上。
據(jù)說唐代武則天在身為才子的時候經(jīng)常在額頭上面畫一朵梅花,此外還有一個關(guān)于“梅花妝”的故事流傳,一位宮女因惹怒武則天被武則天用硯臺在額頭上砸出傷疤,宮女通過畫梅花的方式掩蓋傷疤,后來形成一種時尚。后來出現(xiàn)了種種繁多的圖案,如蝶形,鳳形或是各類抽象圖案等等,統(tǒng)稱“花鈿”,或“花子”“面花兒”。除了額頭、眉心,還會貼在臉龐上、鬢發(fā)邊,以為妝飾。
敦煌飾有花鈿的女子形象
日本二月末的“梅花祭”
中國人喜歡建造“梅園”,南京梅花山梅園、武漢東湖磨山梅園、無錫梅園和上海淀山湖梅園、并稱為“中國四大梅園”。而日本人則更多把梅花用于園林造景。作為梅花的原產(chǎn)地中國,自古以來便有將梅花用于盆景、插花的傳統(tǒng),這一點后來也為日本仿效并創(chuàng)新。(文/青島大學歷史學院副教授董德英 )
廣告